鐘 燃
“安居樂業(yè)”一詞,溯其源流,可見于《老子》第八十章: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?!焙笾翓|漢班固撰《漢書·貨殖傳》,精煉其意為:“各安其居而樂其業(yè),甘其食而美其服?!贝硕?,一出于道家之理想,一成于史家之筆法,共同勾勒出中華民族數(shù)千年來追求的理想社會圖景,打造出衡量治國理政成功的重要標尺:百姓安居樂業(yè)。
在《漢書·循吏傳》中,記載著一位將這一理想變?yōu)橐粫r一域現(xiàn)實的能臣——龔遂。他原為昌邑王劉賀的郎中令,以敢于直諫而聞名。當劉賀被廢時,群臣二百余人被處死,唯獨龔遂因為屢次直言進諫而被免去死罪,但仍被判處剃去頭發(fā)、修筑城墻的刑罰。這段經歷讓他對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也為他日后治理地方積累了寶貴的經驗。漢宣帝時期,渤??ぜ班徑貐^(qū)連年饑荒,盜賊四起。丞相和御史共同舉薦龔遂出任渤海太守。這時龔遂已年過七旬,宣帝見他身材矮小,頗感失望,問道:渤??しǘ葟U弛,盜賊橫行,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平息禍亂呢?龔遂從容應答:海濱地區(qū)遠離京城,得不到圣明天子的教化,那里的百姓饑寒交迫,而官吏卻不加以體恤,才使得民眾作亂。如今陛下是要我用武力去鎮(zhèn)壓他們,還是用心去安撫他們呢?宣帝表示:我選用賢良,本就是要安撫百姓。龔遂進而請求:既如此,請允許我從實際出發(fā),見機行事。
龔遂赴任做的第一件事就出人意料。當時郡中派軍隊前來迎接新太守,他卻將官兵全部遣返,隨后下達了一道影響深遠的政令:全部撤回追捕盜賊的官兵。他規(guī)定,凡是手持鋤頭、鐮刀等農具的都是良民,官吏不得追究;只有手持兵器的才是盜賊。這道政令如同春風化雨,很快產生了奇效。盜賊們聽到這道政令,紛紛解散隊伍,扔掉兵器,回鄉(xiāng)拿起鋤頭鐮刀。
但龔遂的治理并未止步于此。他發(fā)現(xiàn)當?shù)仫L俗奢侈,人們好逸惡勞,不愿從事農業(yè)生產。于是親自帶頭節(jié)儉,勸導百姓務農種桑,要求每人種植一株榆樹、一百棵薤菜、五十棵蔥、一畦韭菜,每家飼養(yǎng)兩頭母豬、五只雞。這些具體細致的舉措,讓百姓在短時間內恢復了生計。最讓人稱道的是,當他看到還有百姓佩戴刀劍,便諄諄勸導他們賣劍買牛、賣刀買犢。經過三年精心治理,渤??ぐl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:郡縣糧倉充實,監(jiān)獄日漸空閑,曾經的盜賊都牽著牛、帶著犢在田間耕作。這就是成語“帶牛佩犢”的由來。這種從“帶刀佩劍”到“帶牛佩犢”的轉變,就是從暴力到生產、從破壞到建設、從動蕩到安寧的轉變,就是化劍為犁、變盜為農,就是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。
安心生活、樂于生產,不僅是百姓的樸素愿望,更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大計。龔遂治理渤海,先使民“安居”——開倉廩、罷追捕,以安其心;后導民“樂業(yè)”——勸農桑、教畜殖,以厚其生。這不僅為后世留下了“賣劍買牛,賣刀買犢”的美談,更生動詮釋了“安居樂業(yè)”的深刻內涵。唯百姓灶有炊煙、田有耕夫、市有笑語,國家方能長治久安。
編輯:林楠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