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君
廣州公證處積極踐行“公證為民”理念,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,提供貼心的上門服務、優(yōu)化繁瑣的工作流程等,為殘疾人群體精心搭建起一座無障礙的公證服務橋梁,讓法治的溫暖切實觸達每一位特殊群體成員。
公證服務直抵家門口
“我腿腳不便,正為怎么去公證處發(fā)愁呢,沒想到你們能上門,太感謝了!”殘疾人李先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殘疾人作為社會中的特殊困難群體,理應得到全社會更多的關心與愛護。廣州公證處推出的上門辦證服務,極大地方便了當事人,切實減輕了他們的負擔。
李先生因需前往外地處理個人事務,但行動不便,主要依靠輪椅出行,舟車勞頓對他而言困難重重,因此向廣州公證處申請辦理委托公證,且時間緊迫。公證員了解情況后,主動添加李先生微信,及時溝通,并酌情簡化辦理流程,還代為起草委托書。隨后,公證員上門核實材料,當日便為李先生出具了公證書。
聽障人士蔣女士通過居委會聯系到廣州公證處。其母親去世后在外地留有遺產,考慮到往返費用較高,她想委托外地親戚代為辦理繼承手續(xù)。公證員按約定來到居委會與蔣女士溝通時,語言交流成為一大障礙。但公證員發(fā)現蔣女士能用筆書寫,便嘗試以筆談方式交流。在居委會工作人員配合下,公證員將詢問內容打印出來,蔣女士手寫回答,并在公證員起草的委托書上簽字確認。受理后,原本焦慮的蔣女士露出了微笑,向公證員和居委會工作人員表達了感謝。
廣州公證處不斷轉變服務理念,提升服務質效,變被動“等”為主動“送”,加強與殘疾人居住地社區(qū)溝通協調,積極采取電話預約、上門服務等便民措施,針對聽障人士安排專業(yè)手語翻譯全程陪同,確保溝通零障礙,以優(yōu)質高效的公證法律服務,切實解決殘疾當事人的實際困難。
快速辦理盡顯人文關懷
隨著殘疾人權益保障需求的日益提升,意定監(jiān)護這一旨在保障成年人失能后生活自主權的法律制度,正借助公證服務走進更多家庭。廣州公證處通過優(yōu)化服務流程,僅用一天時間就為殘疾人張先生辦好意定監(jiān)護協議公證,以法律手段破解“失能后誰監(jiān)護”這一民生難題,贏得當事人及家屬贊譽。
張先生因重度肢體殘疾行動不便,長期居家,希望妹妹擔任監(jiān)護人保障自己未來的醫(yī)療、生活等權益。廣州公證處得知需求后,立即安排兩名公證員上門服務。公證員現場確認張先生對答切題,仔細核實證明材料,耐心解答法律疑問,幫助當事人明晰權利義務,并全程錄音錄像留存證據,兼顧程序規(guī)范性與真實性?!霸疽詾橐芎脦滋?,沒想到公證員不僅上門,還現場審核材料,當天就拿到公證書了!”張先生的妹妹激動地說。
根據法律規(guī)定,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與親屬或其他愿意擔任監(jiān)護人的個人、組織協商,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失能后的監(jiān)護人。這一制度賦予殘疾人等群體自主選擇最信任之人履行監(jiān)護職責的權利,涵蓋生活照管、醫(yī)療救治、財產管理等核心權益。
公證員根據當事人意愿、殘疾人身體狀況、家庭關系等因素,設計個性化條款,明確監(jiān)護人選任條件、監(jiān)護職責范圍及監(jiān)督機制,甚至細化到“每周探視次數”“醫(yī)療方案簽字權”等細節(jié)。
隨著社會對失能群體權益關注度的不斷提高,意定監(jiān)護公證這一“未雨綢繆”的法律工具,正成為守護尊嚴養(yǎng)老的新選擇。從“最多跑一次”到“當日辦結”,廣州公證處以暖心舉措踐行“公證為民”理念,讓公證服務殘疾人既有力度,更具溫度。
編輯:徐媛